科技特派员王永利:这辈子只干养鱼一件事
王永利穿上雨裤跳进鱼池,用一口近乎播音员的普通话指挥农户收网。身材颀长、音色丰满、黑边眼镜,怎么看,他都不像个“养鱼的”。然而,拥有硕士学历、身为高校教师的他,又在扎扎实实地养鱼。他一手开办的渔业公司,目前已流转地皮2000多亩,在宁蒙两地建起3个养殖示范基地。
“是科技特派员这个角色将我的人生串了起来。”王永利说。
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奉行20周年总结会上,王永利等4人代表宁夏受到传递表扬。他还有更大的梦想——通过自身的示范发动,让更多农户改变不雅观念成为专业养鱼人,从而敦促整个行业成长。
“我这辈子就爱养鱼,也就干了这么一件事。一小我私家只有真正知道该做什么,才会生出无限动力。于我,于他们,都是如此。”10年科特派生涯,这是王永利最深的感触。
不一样的鱼池,不一样的他
全然没有鱼虾的腥味。王永利的鱼池和他本人一样,亦颠覆凡人想象。
走进繁育车间,涂在池壁上蓝莹莹的漆,让人想到了安静沉着僻静温馨的病院。而在双层膜温棚,昂首是浅蓝色的穹顶,又好像看见了碧空如洗的天。
“蓝色是海的颜色,这层专门的水产漆是为虾苗淡化标粗做筹备的,还可以防渗漏。”王永利又指向不远处,“你再去摸摸那膜,双层的,标致又实用,鱼虾到了冬天根柢不用担忧被冻着。”
是的,在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生命科学技术系任教的王永利,总能搞到最时兴的水产养殖设备。
一切都源于兴趣。
1988年,王永利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结业后当了老师,他最喜欢带学生深入基层。就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宁夏农户在养殖技术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
有件事对王永利触动很大。
上世纪80年代末,他带学生在永宁县鹤泉湖一家养殖场实习。看养殖场产量不高,他便找到厂里的技术权威,说筹算帮他们做一个亩产1000斤的鲤鱼项目。谁知对方满脸怀疑:“王老师就吹吧,照你说的,那鱼岂不是把池子铺满了?”
他有所不知,其时王永利在学校试验养殖鲤鱼的亩产量已经到达了3000斤。
王永利报告他:“我帮你用肥水技术培养浮游生物,鱼苗从很小长到一寸根柢不用喂,不像你们每天要撒3次豆浆,一拉网还经常没鱼。”
对方依然不信。最后,王永利说服对方让本身先试,功效大获告成。于是农户们纷纷开始传言——王老师培养鱼苗不用喂,喝水都能长!
“农户对根基养殖技术很欠缺,更缺思想不雅观念。技术可以扎扎实实学,但如果对行业成长认识不到位,就不成能寻求新的打破。”王永利感受本身有很多事可做。
2009年,他被石嘴山市科技局聘为科技特派员,同年创建了宁夏泰嘉渔业有限公司。10年间,他以发动农民增产增收为前提,以调解生态水产养殖布局为标的目的,为宁夏生态高效渔业可连续成长进行了诸多测验考试。
养殖户都夸他是个能人
万昔人奔驰的黄河蜿蜒流经宁夏,这里的渔业依靠母亲河进行自流灌溉,水产资源丰富。然而当前仅是农户自发形成市场,且水产品种单一,养殖效益低下。
如何提高现有鱼种品质?怎样向农民推广?这成了摆在王永利面前的首要任务。
“所幸我是个不循分的人,愿意测验考试新鲜事物,不然经历了那么多妨害,预计早就打道回府了。”他笑言。
记者来到王永利位于石嘴山市平罗县养殖基地的时候,他正在布置明年的加州鲈鱼养殖打算。这在宁夏属新鱼种,市场前景向好,他考察了好几年,去年试养对照告成,筹算扩大规模。
这些年来,王永利不停测验考试新品种养殖技术试验,其中艰辛,冷暖自知。
刚开始在温棚试养鲈鱼,起初鱼儿长势非常好,但到了后期控制不住开始发病。其实,真正的病因是粪便沉淀导致池内溶氧过低,但其时他并未意识到这点,先是将鱼搬到流水槽去养,过了一个月呈现同样的病因后,他又将它们送到远在内蒙昔人养殖基地的温泉池。
3次折腾下来,几乎全军淹没,可王永利没怎么难过,因为他终于掌握了这门养殖技术。
靠着这股韧劲,他先后引进俄罗斯鲤鱼、南美白对虾、澳洲龙虾、罗非鱼、雀斑叉尾鮰、黄河甲鱼等10余个新品种,推广新技术8项,并在对虾淡化育苗、成虾养殖、鲫鱼工厂化繁殖、甲鱼人工繁殖等方面形成了技术规范。
大家都夸他是个能人,但王永利认为本身和别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更分明钻研,除了新技术,还有新式“刀兵”。
温馨提示: 本文由杰米博客推荐,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jmwww.net/file/it//17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