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eb开发 > 正文

JS高程中的垃圾回收机制与常见内存泄露的解决方法

2024-03-31 Web开发

起因是因为想了解闭包的内存泄露机制,然后想起《js高级程序设计》中有关于垃圾回收机制的解析,之前没有很懂,过一年回头再看就懂了,写篇博客与大家分享一下。

内存的生命周期:

分配你所需要的内存:

由于字符串、对象等没有固定的大小,js程序在每次创建字符串、对象的时候,程序都会分配内存来存储那个实体。

使用分配到的内存做点什么。

不需要时将其释放回归:

在不需要字符串、对象的时候,需要释放其所占用的内存,否则将会消耗完系统中所有可用的内存,造成系统崩溃,这就是垃圾回收机制所存在的意义。

所谓的内存泄漏指的是:由于疏忽或错误造成程序未能释放那些已经不再使用的内存,造成内存的浪费。

垃圾回收机制:

在C和C++之类的语言中,需要手动来管理内存的,这也是造成许多不必要问题的根源。幸运的是,在编写js的过程中,内存的分配以及内存的回收完全实现了自动管理,我们不用操心这种事情。

垃圾收集机制的原理:

垃圾收集器会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周期性的找出不再继续使用的变量,然后释放其占用的内存。

什么叫不再继续使用的变量?

不再使用的变量也就是生命周期结束的变量,是局部变量,局部变量只在函数的执行过程中存在,当函数运行结束,没有其他引用(闭包),那么该变量会被标记回收。

全局变量的生命周期直至浏览器卸载页面才会结束,也就是说全局变量不会被当成垃圾回收。

标记清除:当前采用的垃圾收集策略

工作原理:

当变量进入环境时(例如在函数中声明一个变量),将这个变量标记为“进入环境”,当变量离开环境时,则将其标记为“离开环境”。标记“离开环境”的就回收内存。

工作流程:

垃圾收集器会在运行的时候会给存储在内存中的所有变量都加上标记。

去掉环境中的变量以及被环境中的变量引用的变量的标记。

那些还存在标记的变量被视为准备删除的变量。

最后垃圾收集器会执行最后一步内存清除的工作,销毁那些带标记的值并回收它们所占用的内存空间。

到2008年为止,IE、Chorme、Fireofx、Safari、Opera 都使用标记清除式的垃圾收集策略,只不过垃圾收集的时间间隔互有不同。

引用计数略:被废弃的垃圾收集策略

循环引用:跟踪记录每个值被引用的技术

在老版本的浏览器中(对,又是IE),IE9以下BOM和DOM对象就是使用C++以COM对象的形式实现的。

COM的垃圾收集机制采用的就是引用计数策略,这种机制在出现循环引用的时候永远都释放不掉内存。

let elemen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something‘); let myObject = new Object(); myObject.element = element; // element属性指向dom element.someThing = myObject; // someThing回指myObject 出现循环引用(两个对象一直互相包含 一直存在计数)。

1
2
3
4

解决方式是,当我们不使用它们的时候,手动切断链接:

myObject.element = null; element.someThing = null;

1
2

淘汰:

IE9把BOM和DOM对象转为了真正的js对象,避免了使用这种垃圾收集策略,消除了IE9以下常见的内存泄漏的主要原因。

IE7以下有一个声明狼藉的性能问题,大家了解一下:

256个变量,4096个对象(或数组)字面或者64KB的字符串,达到任何一个临界值会触发垃圾收集器运行。

如果一个js脚本的生命周期一直保有那么多变量,垃圾收集器会一直频繁的运行,引发严重的性能问题。

IE7已修复这个问题。

哪些情况会引起内存泄漏?

虽然有垃圾回收机制,但我们在编写代码的时候,有些情况还是会造成内存泄漏,了解这些情况,并在编写程序的时候,注意避免,我们的程序会更具健壮性。

意外的全局变量:

上文我们提到了全局变量不会被当成垃圾回收,我们在编码中有时会出现下面这种情况:

function foo() { this.bar2 = ‘默认绑定this指向全局‘ // 全局变量=> window.bar2 bar = ‘全局变量‘; // 没有声明变量 实际上是全局变量=>window.bar } foo();

1
2
3
4
5

当我们使用,this会指向全局,this.something也会创建一个全局变量,这一点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

解决方法:在函数内使用严格模式or细心一点

温馨提示: 本文由Jm博客推荐,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jmwww.net/file/web/39663.html